校長的話()


題目觀課有感
 

 

近日我有機會到各班觀課,以瞭解同學上課的情況。其中我在課堂上有一些觀察,希望與大家分享。

記得有一節是中一的通識教育課,教學內容是關於中古時期與文藝復興時期,歐洲藝術作品在風格上的差異,那是一個頗深的課題。事實上,我也是到了中年才對這課題有一些興趣與認識。課堂中老師以有關年代的藝術作品相片作為引入,並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辨,讓不同能力的同學均可參與其中,這是一節以教材補足學生能力的課堂,十分精彩。

又有一節是中五的中文課,內容是莊子的《逍遙遊》。老師點題後便播出卡通影片,之後有分組討論,當中老師又把《逍遙遊》與莊子的其他作品作比較,過程中不單是對該文章作解釋,更有生活上的應用和比較,可謂借古鑑今,交互論證,課堂十分豐富。

又有一些科學課,老師由暖手包引入,從而教導散熱和部署教授吸熱的化學反應;亦有老師為了讓同學體驗酸雨的效應,於授課前三天已開始以白醋浸雞蛋,透過白醋侵蝕蛋殼來比喻酸雨對建築物的影響。更有一些科學課,老師一面教授折射,一面與同學以實驗驗證有關理論,交互印證,體驗科學精神。

以上我只是記錄了部份課堂的情況,尚有很多優秀的課節未能盡錄,但綜觀而言,我注意到學校整體的教學的模式,出現了一些轉變。

首先,老師的教學多能緊扣同學的生活經驗。如從「醋浸蛋」比喻酸雨造成的影響;從香港近年肥胖症的年輕化到提醒同學要注意健康;從課文《習慣說》談到同學要改善沉迷手機的習慣;從課文《敬業與樂業》談到責任感;以上的例子均顯示老師的教學內容與生活的扣連,讓學生的學習更生活化。

其次,老師的教學安排提高了同學在課堂的參與。在大部份的課堂中,老師在點題後,多以個人學習、兩人互動、四人討論,甚至以兩大組互評的方式來進行教學。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同學的參與,亦有老師請同學做話劇來表達課文內容,讓同學成為課堂的主角。

最後一個轉變是老師從教學內容中提升同學的思維能力。不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腦圖(Mind Map),讓同學學習組織資料,使其表達更為流暢。亦有老師與同學分析擬題層次,從而教導同學如何答題,這些改變,實把「授人以魚」改為「授人以漁」,提升了同學的思維能力。

本校希望透過教學上的改革來提升教學效能,亦希望同學愈來愈投入課堂學習,長遠而言,讓同學們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的個體,亦成為一個終生學習的人。